去菜場必拎竹籃,草繩、紙張是輔助
草編產(chǎn)品:草支墊,草袋,草簾,草繩 聯(lián)系人:張經(jīng)理 銷售電話:15937370357 點擊: 字號:大中小
季全保是個老常州,也是我市知名民俗學(xué)者,在他的畫筆下生動地展現(xiàn)過不少老常州市井購物生活場景。
季全保告訴小編,塑料袋的流行,至少要在上世紀(jì)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此前,雖然已經(jīng)有了塑料,但是因為產(chǎn)量少、價格高,非常珍貴,更多是用于工業(yè)產(chǎn)品。直到隨著經(jīng)濟(jì)發(fā)展,塑料變得越來越普便,才出現(xiàn)了塑料袋。并且隨著生產(chǎn)工藝的進(jìn)步,塑料袋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季全保說,在沒有塑料袋的時候,人們買東西也不會直接“用手去捧”,常見的購物包裝或器具可謂五花八門,有竹籃、網(wǎng)兜、蒲包袋、荙頭、鐵皮或搪瓷碗盆等。使用起來的最大問題是攜帶不方便,用后需要清洗等。相對來說,塑料袋由于它的簡便、易用、防水防潮等特點,使用率越來越高。
集體記憶1:去菜場必拎竹籃,草繩、紙張是輔助
在40歲以上的人的記憶中,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前,拎個竹籃,是去菜場買菜的“標(biāo)配”,而攤位上,攤主常常會配有草繩和報紙張。
比如肉攤上,斬好肉后攤主用鉤秤往肉上戳個孔,稱好斤量后,抽出一根草繩,麻利地穿孔結(jié)環(huán),往家庭主婦們挎著的竹籃子里一扔就等著收錢。有的攤主賣肉糜,條件好的是用荷葉包的,包成長方形,用草繩系著,一塊就是半公斤,或者就是用油紙頭包著,需要的外面再包層報紙,再往籃里一扔。
買魚也是挺方便的,選好后攤主拿根粗草繩,有的是從魚嘴穿過魚腮后拎起來,有的是用手指把魚下唇摳破個洞,用草繩穿過洞拎起來,用鉤秤稱重。不計較魚上有水,就往籃里一放,計較的,再拿兩張報紙給裹起來。剛開始還好,不過要不了多久,報紙就全部洇濕了,會把旁邊的其他蔬菜都給熏上一層魚腥味。
買蔬菜時,攤主直接給用草繩按一定斤兩捆好了,拿著就走。生姜蘑菇之類的就用紙袋裝,用盤秤稱。
集體記憶2:那時沒有超市,食品大多用紙包
在人們的集體記憶中,那時,還沒有超市,而副食品商店的糖果柜臺上放著一桿磅秤,秤旁是一疊紙袋,紙袋旁是一捆棕色細(xì)麻繩線球。售貨員先用小鏟子把糖裝進(jìn)紙袋,稱好后直接要吃的,就把紙袋給顧客。如果要包好帶走,就拿下來把袋口折疊好,再用細(xì)繩把紙袋“五花大綁”,綁好后再繞個圈,方便手指穿過去好拿。
瓜子等炒貨柜臺,有用紙袋的,也有用裁成方方正正的成年人手掌般大的紙的,稱時把紙的三個角疊到一起,做成三角包的樣子,如果買來直接吃,第四個角就不折下來,手伸進(jìn)三角包里掏出來嗑,如果不直接吃,就把第四個角折下來,拿繩子一綁拎走。像那個時候去看電影,經(jīng)常能看到小伙姑娘手里都拿著兩個紙頭三角包,一個放瓜子,一個吐瓜子殼。
在上世紀(jì)80年代中期,還出現(xiàn)了一種方便攜帶的工具——網(wǎng)兜。那時候像出現(xiàn)了玻璃瓶裝的糖水罐頭,是走親訪友、探視病人最常見和最有面子的禮品。這東西用手拿既不方便又容易滑脫手,上下疊放,用網(wǎng)兜兜著固定好,既好拎又不易掉落。
小編記憶:35年前買蝦餅想多要張紙不容易
小編本人生于上世紀(jì)70年代末。兒時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和媽媽一起去中山門菜場。幫媽媽提籃子能收獲“真懂事”的表揚(yáng),還能在買菜之作,吃到一塊蝦餅解解饞,因此只要媽媽一說去菜場,我肯定屁顛屁顛地跟著就走。
那是1983年前后吧,中山門菜場旁邊的小弄堂里,開出了一家蝦餅攤。香噴噴的蝦餅很快成了我的最愛。剛炸好的蝦餅非常燙。攤主是個大爺,手指非常粗糙,拿一張很小的薄薄的黃色的紙,只能包住1/4塊蝦餅。他應(yīng)該是適應(yīng)了,手指拈著薄紙往我手里一放,可我的小手一拿,燙得根本拿不住。
我好幾次央求攤主再給一張,有的時候攤主很爽快地就給了,有的時候不知是排隊的人多忙不過來沒聽到,還是故意不想給,無奈只好扔給媽媽代拿。等我再大點了,就學(xué)會了如同耍雜技般地左右手拈著蝦餅紙互換,嘴里不停地往蝦餅上吹氣,等稍微涼點就好拿了。
不過,那薄薄的紙,沒一會兒就全被油浸透了了,弄得我的手上也全是油,拿都拿不穩(wěn)。有的時候沒耍好,蝦餅直接滑到了地上,來會小心翼翼撿起來,把朝上的一面啃掉。當(dāng)然吃完后,紙頭就扔掉了。
我小時候,作為表現(xiàn)好的獎勵,那就是買糖。那時的韶山副食品店、老大房副食品店等老字號里,爸爸媽媽帶著我都去過。
那時候的買糖,就跟小學(xué)語文課本里的北京百貨公司糖果柜售貨員張秉貴的插圖一樣,臺上一桿小磅秤,邊上一疊紙袋子。售貨員當(dāng)然沒有張秉貴的本事,都是擺弄好一會,才把裝糖的紙袋給我。爸爸管得嚴(yán),路上不準(zhǔn)動,只能乖乖捧到家里再吃。那時捧著這個糖袋就好像捧著金元寶一樣,流著口水一路跑回了家。
老者記憶:去買油條,帶根筷子穿起回家
小編在中山門菜場、花園菜場、機(jī)械新村、西新橋新村采訪了多位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他們回憶起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的購物體驗,與小編幼年所見的差不多,只不過那時的用具更加簡陋而已。
西新橋新村的孫老太說,像她家買油條,都是直接拿根筷子一穿,甚至有時連筷子都不用,找一根窄長的竹棍或是其他種類的棍狀物,洗干凈后直接一穿就行了??曜涌隙ú粫?,像竹棍,有的節(jié)儉人家舍不得扔,留著下次再用,有的自家或親戚家里種竹子,那就是“一次性使用”了。
買麻糕,是用的一種用草編成的較堅硬的用具,一塊一塊碼放好,拿著就走。買豆炙餅,是用的蒲包袋,一種用稻草結(jié)成的袋子,能防水防潮,裝好后不用怕灑出來。
張老太說,她記得那時候豆腐都是嫩豆腐,買得少可以用搪瓷杯裝,買得多可以用飯盒裝。最大的問題是拿著不方便。
像那時候購物,去菜場就是拿個大籃子,去副食品店就是拿個大布口袋,把想買的每一樣都用紙包好繩系好后,再一個一個地放進(jìn)大籃子或大布口袋里。就這樣日復(fù)一日地生活,直到塑料袋出現(xiàn)后,可以空著手去菜場或超市了。
- 上一篇:花卉苗木栽種技術(shù)11問
- 下一篇:不花冤枉錢,自己做高顏值的星冰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