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品種L808種植詳細流程
秋栽為,木屑、麩皮干拌(下午)-加水(22:00至凌晨1:00加入石灰水溶液)-濕拌-機械裝袋(4:00至10:00)-滅菌-接種(最好晚上接種)-套外袋;春栽為,木屑、麩皮、石膏干拌(晴天上午)-加水-濕拌(上午10:00前拌料結束)—機械裝袋-滅菌-接種-套外袋。秋栽、春栽工藝的不同點在于秋栽時氣溫高,操作要迅速,防止培養(yǎng)料發(fā)酸,提高接種成功率。滅菌、接種技術同常規(guī)。
1、 發(fā)菌管理發(fā)菌期間,需采取措施提供適宜的發(fā)菌溫度和充足的氧氣、暗光培養(yǎng)、自然空氣相對濕度,最好用數(shù)顯溫度計隨時測量菌袋溫度,適時散堆,避免“燒菌”,并注意刺孔通氣。
秋、春季節(jié)以降溫管理為主,冬季以升溫保溫管理為主,同時正確處理溫度與通風的關系,確保溫度適宜,空氣流通。
冬季1-2月,外界氣溫較低,管理重點是控制好發(fā)菌溫度在22~25℃,可采取增加棚內菌袋擺放數(shù)量(如每400m2發(fā)菌大棚碼放2~3萬袋),充分利用菌絲生長產生的呼吸熱;棚膜下加蓋草苫以利用太陽光能等措施提高發(fā)菌溫度并起保溫作用。采取調節(jié)發(fā)菌棚放風口的大小(如白天對角掀棚邊放風、夜晚縮小或關閉放風口),疏散菌袋(如一層3~4袋“井”字形擺放,但堆高不超過10層)等措施降低發(fā)菌棚內溫度。實踐證明,在棚外最低氣溫-10℃,不進行人工加溫的情況下,發(fā)菌棚內溫度仍可達到25℃。因此,發(fā)菌期間要經常觀察菌袋溫度,且不可因棚內溫度過高而“燒菌”。雖然1-2月氣溫較低,也不可幾天不通風,以防棚內CO2含量過高,影響菌絲生長。
進入3月,天氣變化無常,氣溫時高時低,可根據天氣情況,及時通風、遮陽,及時疏散發(fā)菌棚內排放較稠密的菌袋,并降低擺放高度,嚴防菌袋溫度超過27℃。
4月以后及秋季發(fā)菌的,主要做好降溫管理工作。外界溫度15℃以上時,在發(fā)菌棚周圍噴灑殺蟲劑,防止蟲害孳生、蔓延。
進入5月中旬,對沒有完成后熟的菌棒,上架越夏或立擺棚內越夏。越夏期間,做好遮陽、降溫、通風工作,防止蚊、蟲為害。
刺孔通氣要結合自然溫度和翻堆,當氣溫高于26℃以上時,嚴禁刺孔通氣。刺孔一般結合翻堆,整個發(fā)菌期可剌孔2次,第1次于菌絲連穴后,在已發(fā)菌部位用織毛衣針粗細的工具每穴刺孔4~6個,孔深1cm左右;第2次在菌絲滿袋一周后,用竹筷子粗細的工具或機械刺孔60~100個,深至袋心,以促進轉色、排除廢氣。
經過40~90d(依發(fā)菌溫度而定)的發(fā)菌,菌絲滿袋后,進入瘤狀物形成和轉色階段,完成轉色需約20d時間。L808適宜的轉色度比L087、856重,比9608輕。L808轉色適宜,出菇稠,菌蓋圓正,商品價值高;轉色輕,出菇稀,畸形菇多,商品價值低;轉色太重,菇個大但出菇偏少。而秋栽香菇L087、856轉色輕,出菇稠;春栽香菇9608轉色重,出菇稠。因L808菌齡較長,菌棒轉色結束后,不要急于脫袋,需再后熟至少20d,等充分生理成熟后,根據市場情況適時脫袋排場。后熟期間,切忌振動,以防袋內出菇。
2、 出菇管理 L808出菇期長,??绮煌竟?jié)出菇,不同季節(jié)的出菇管理技術不同。菌絲生理成熟后,可先立擺菌袋,待市場價格合適時,脫袋噴水刺激出菇,每天噴水1~2次,使棚內濕度保持在85%~90%,同時注意通風降溫,利用自然溫差刺激出菇,第一潮脫袋菇出菇結束后,進行復菌、注水管理。
5月氣溫逐步回升,要做好注水、降溫、通風工作,可掀起棚四周的薄膜,只留遮陽網,以加強通風。
進入6月,菇棚內棚頂以下20cm比地面溫度高3℃左右,出菇溫度以地面溫度為判斷標準。要根據天氣預報,提早注水刺激出菇。溫度高時注水不出菇,溫度再降低時也不易出菇。只有在溫度下降之前注水,并加強通風,待溫度降低時才會出菇。若預報有5d左右的降水降溫過程,即可在降溫的前一天對菌棒注水;若預報的降溫沒有來臨,可在下次降溫之前再注水刺激,但注水量減少為上次的1/3。
7-8月,溫度較高,進入休伏管理,主要管理措施是降溫通風,根據天氣情況,兩天至少噴水1次,溫度高時每天噴水2次,以保持菌棒濕潤和菌絲細胞活力;于晚上通風,防止高溫高濕而爛棒。立秋過后,在氣溫下降、晝夜溫差拉大的情況下,開始正常出菇管理。
3、 采收 L808以鮮菇銷售為主,一般八成熟時采收。轉色適宜,菇潮明顯;轉色不足,菇潮不明顯;越夏菇潮次明顯,但總體可采4~5潮菇。冬季及早春出菇較少,生長慢,可根據情況適時采收;6-9月氣溫較高,每天采菇2次,防止菌蓋開傘;其余時段可每天采菇一次。采菇時應搞好衛(wèi)生,以提高菇品等級。
- 上一篇:萵筍種植技術參考
- 下一篇:種植|早春大白菜準備育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