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元的草繩機,一年加工草繩的凈收入約三四千元
“這小小的草繩機用起來不廢一點力,還能變廢為寶,真是好東西。”10月14日,在平東鎮(zhèn)金橋村陳海余家中,陳海余和他的兒子正坐在板凳上,“嫻熟”地把一根根稻草放進草繩機的“嘴里”,經過幾秒鐘的咀嚼消化,陸續(xù)吐出的草繩自動卷成了捆。
去年8月,區(qū)供銷合作社、平東鎮(zhèn)政府牽頭,江蘇和盛農資連鎖有限公司參與組建成立了南通草金稻草加工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吸納了該鎮(zhèn)7個村居200多戶農戶,草繩收購點甚至輻射到如皋、如東等地。“草繩加工業(yè)具有技術含量低、資金投入低、體力要求低等‘三低’特點,只要有動手能力的人,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十多歲的小孩都能操作。”和盛農資董事長李百炎介紹,該項目特別適合農村無勞力、缺資金、少技術的貧困戶,一臺400多元的草繩機,一年加工草繩的凈收入約三四千元。
別看草繩機不值錢,陳海余卻買不起。77歲的陳海余去年妻子離世,留下一雙智障兒女,生活艱難,家中三畝水稻田收種時而還靠鄰居幫忙。陳海余說,原先每年田里能收3500斤稻草,市價每百斤僅12元,總共才能賣到300多元。如今的稻草“變廢為寶”,成了陳海余的寶貝疙瘩,收好的稻草已全部曬干,一捆捆整齊地碼放在屋子里。每天他都要抽出幾個小時和兒子一起編制草繩。“草繩機是借給我們用的,四十分鐘編一餅,比手工快得多。去年靠這個收入兩千多元。”陳海余笑著說,感謝愛心人士給他們送來“鐵飯碗”,這錢剛好用來買化肥、農藥,不用多花一分錢。
草金稻草加工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成立以來,已在平東鎮(zhèn)發(fā)放草繩機800余臺,消化稻草6000多噸,為農民增加收入約750萬元。像陳海余這樣的貧困、殘疾人家庭共有40余戶分到了草繩機,每年人均增收近3000元。
草金稻草加工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示范社社長趙文彬說,對待這些特殊家庭的草繩,他們一直堅持“特事特辦”的原則。“開始送來的草繩質量都不高,但我們仍然以保護價回收。我們的熱心、愛心觸動了他們,現(xiàn)在‘成品’質量都很棒。”趙文彬說,草繩機搓草繩,既減少了稻草焚燒千萬的環(huán)境污染,還幫助困難戶增收致富,實現(xiàn)了生態(tài)、經濟、社會效益一舉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