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哄孩子和幫孩子
草編產(chǎn)品:草支墊,草袋,草簾,草繩 聯(lián)系人:張經(jīng)理 銷售電話:15937370357 點擊: 字號:大中小
教育大致有三種方式:管孩子,哄孩子和幫孩子。管孩子就是用各種規(guī)則和批評、懲罰手段迫使孩子就范;哄孩子就是用表揚、賞識等手段誘使學生走成人設定的道路。這兩種辦法都強調(diào)從成人的主觀愿望出發(fā)。幫孩子則不然,它是先搞清楚孩子的特點,從他的現(xiàn)實出發(fā),幫孩子實現(xiàn)自我。管孩子時,教師是指揮者;哄孩子時,教師是鼓動者;幫孩子時,教師是研究者。管孩子時,教師希望孩子害怕,恐懼是動力;哄孩子時,教師希望孩子欣喜,興奮是動力。二者都主要訴諸感情,比較情緒化。幫孩子則不然,教師幫孩子時,教師希望孩子冷靜、清醒,智慧是動力,它是一種平靜的、理性的交流。
當然,我并不完全否定“管”和“哄”的積極作用,這兩種工作方式常常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而且“幫”也需要“管”和“哄”的配合,唯有如此,此方式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我只是認為,僅有“管”和“哄”兩種方式是完全不夠的,教育界的當務之急是提倡“幫”的方式。預計多年以后,此方式將會成為教育方式的主流,而“管”和“哄”將退為輔助方式,那時候,我國的教育才可以說是現(xiàn)代化了。
面對教育現(xiàn)狀,我對此事的進展并不盲目樂觀。這將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換腦筋” 的過程,其最大的障礙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我們來看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亞洲某部落的土著擅長編一種草墊,暢銷世界。一家美國公司的代表與該部落酋長洽談,提出要定購幾千張草墊。酋長說,定得太多了,單價要提高。這位商人大吃一驚,詢問為什么定得多反而提價,酋長的回答是:“因為我們得遍幾千張草墊,單一的重復動作將使我們很厭煩。” 第二個故事。瓊斯先生在一家公司里干了十五年,從未被提升過。后來,調(diào)來了一個小伙子,剛干了一年就被提升了。瓊斯先生無法咽下這口氣,去找經(jīng)理質(zhì)問:“我干這工作有十六年的經(jīng)驗,為什么這新手剛來一年就被提升了?”經(jīng)理說:“您雖然干了十六年,可是您并沒有十六年的經(jīng)驗,您只有一年的經(jīng)驗,只不過你用了十五年而已。”
這兩則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復制自我,那我們收獲的多半是疲憊和焦慮,我們永遠收獲不到輕松和快樂。我們一定要多讀書,一定要不斷尋找比自己更聰明的人,和他們交流,以砥礪自己的頭腦,保持自己思維的活力。其實讀書就是與智者對話,而且要讀一點難懂的書。為什么如此呢?外國有句諺語“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讀那些不需要動腦筋的書像是坐滑梯,雖然輕松,卻是向下的,只能得到一些片斷的見聞,而思考力卻一天天被銹蝕了。
讓我們都來尋找比自己更智慧的人!
- 上一篇:黃梅雨季 你家榻榻米發(fā)霉了嗎?
- 下一篇:豬場嚴格的消毒方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