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習(xí)俗 ‖ 舊時張家樓及其周邊陶工的消閑娛樂
草編產(chǎn)品:草支墊,草袋,草簾,草繩 聯(lián)系人:張經(jīng)理 銷售電話:15937370357 點擊: 字號:大中小
在對張家樓和彭城陶瓷工人社會生活的研究中,人們較多地關(guān)注村鎮(zhèn)生活中的生產(chǎn)、衣食住行、婚喪、貿(mào)易等活動,而對一般百姓的消閑娛樂卻注意較小。本文在對磁州窯民俗文化村張家樓的實地調(diào)查基礎(chǔ)上,并對陶瓷生產(chǎn)古鎮(zhèn)彭城及周邊其他村的消閑娛樂作一些簡要的描述和論述。
一、閑暇聚會
“樓當土,水冶釉,彭城磁”。彭城因了張家樓村大量蘊藉的瓷土而形成窯場,因窯場聚集眾多而形成集鎮(zhèn)。古鎮(zhèn)彭城其繁華程度超過磁縣城的貿(mào)易集散地。街面店鋪林立,窯場雇傭了大量的外來工人,也相應(yīng)的帶動了貿(mào)易服務(wù)業(yè)。人口的流動,使民間信仰活動形式增多,各種寺廟達到上百座,較大的廟都有固定時間的廟會,小的寺廟也會有固定小的范圍活動,稱為晌?;旧鲜桥沓擎?zhèn)月月有會,天天趕集。在這樣一個經(jīng)濟大背景下,陶工的閑暇聚會不同于周邊農(nóng)村的飯市集會,打麥場等聚會形式。大致有這么幾種形式:一是廟會,在固定的日子里在某廟前或某條街舉辦某些活動、祭拜活動。而且其內(nèi)容和人員稍有不同。如張家樓北側(cè)的火神廟內(nèi)聚合主要聚會是將布單攤在廟內(nèi)空地上,一攤一攤的聚會在一起摸紙牌。而且參加者90%為家庭婦女,家庭婦女中又多為上年紀的老年婦女,家長里短,發(fā)泄悶氣是聚會的主題。百姓稱“火神廟”聚合的主題是拄拐棍老太太們的“搗舀子”會。缸神廟的廟會參加者主要是山西籍的做缸匠人,聚會期間的主要活動是圍在一起,唱一些山西地方戲段,自娛自樂。其山西不少方言在傳唱中,本地人只看到他們高興地如癡如醉,卻聽不懂戲詞,就聽吵吵聲不少,稱他們是“缸著著”聚會。“陶神廟”上的房子平日人少,每逢陰天下雨,或者陶工之間有了隔閡,需要中間人說和說和,或是幾個好友、老鄉(xiāng)需要敘敘舊,大家湊錢買一些酒菜,在廟上吃頓飯,聚會地點是“陶神廟”。“五圣廟”在南河溝,也是彭城鎮(zhèn)一個比較寬敞的街面。廟會規(guī)模大,主要是賣農(nóng)具和牲畜等。隨著信仰者的心理需求,廟里的神位也不斷增加,孫悟空在天宮里當過“弼馬溫”,所以喂牲口和販牲口奉孫悟空為保佑神。第二種聚會形式是“打平伙”,窯場的活比較松的時候,窯上的老工人會組織大家吃“打平伙”飯。這種飯只有師傅們拿錢,徒弟只管忙活,采購買辦洗菜等。一般是早早把肉、海菜燉在鍋里,放在作坊洞里的地火上,肉燉爛后,放入菜和粉條。由于做的時間長,往往把粉條做的稀爛黏糊,工人們也戲稱“黏糊菜”。大家邊吃邊聊,甚是體現(xiàn)和增加師徒親情的一種形式。據(jù)傳說磁州的州官張志成,曾聽說彭城陶工的“黏糊菜”吃起來別有風(fēng)味,專程坐轎來窯上和陶工們湊錢吃“黏糊菜”。親身體驗磁窯風(fēng)情,聽取民間聲音。第三種聚會的形式是在茶館和小酒館的聚會;民間中流傳一種說法是小酒館和茶館的買賣好壞,能看出陶瓷的行情好壞。彭城鎮(zhèn)的大廟坡和前后街、東拐彎等地都有一些小酒館和茶館。陶工一開支,就會三三倆倆到加官、茶館聚會,要上一碟花生米或豆腐干,倒上一壺酒,連聊帶喝,劃拳猜 ,甚是酒館一景。開支那些天,茶館也是人聲鼎沸,陶工有了錢,向請人辦事的,把請到茶館,要上幾盤干果點心,倒上茶,邊喝邊聊。俗話形容這種市井現(xiàn)象為“寧叫陶工蛤蟆叫,不叫陶工靜悄悄。”既不愛喝酒,又不愛喝茶的,邀上幾個好友,到戲園子去瞧戲,看名旦。第四種聚會形式,是勞作中的閑談聚會形式。俗話稱這種形式是“陶工手不閑,嘴也不閑”。陶工中不乏走南闖北,見過世面的人,他們記性好,見多識廣,燒制技藝高,所以在勞動中,不論是施工還是供工、畫工,除了手中勞作中忙碌,嘴中還講些勞動技藝和生活常識,異人趣味,生活故事,被陶工稱為“講”閑話或者扯淡話。這種聚會能給陶工提供語言自由、純樸、無代價的社會生活,以調(diào)劑陶工勞作、家庭生活的困苦。因為在這樣的場合,陶工可以海闊天空,無所不談或是嬉笑怒罵、樂趣橫生?;蚴菚痴剱潗?,直揉胸臆,從中所能獲得社會的理智的情感滋養(yǎng),也能使陶工獲得外面世界的信息,也是他們對所見所聞表達看法和意見的主要場合。他們交流見聞,品評人物,論斷是非,使這種場合稱為窯場輿論的發(fā)源地和傳播區(qū),從而在窯場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社會功能。
二、豐富多彩的年節(jié)活動
陶工日常的文化娛樂是比較貧乏的,一天到晚為生計辛苦奔波。但是年節(jié)期間就不同了,他們鬧紅火、練武術(shù)、點燈盞、放煙火給古鎮(zhèn)增添了許多歡樂的節(jié)日氣氛,彭城的娛樂文藝主要介紹以下幾種:
1、燈盞
燈盞的生產(chǎn)在古鎮(zhèn)的產(chǎn)品中極為普通,鎮(zhèn)內(nèi)和周邊村民不用花錢就可用到較次的燈盞產(chǎn)品。因為周邊村民大多都為窯場提供陶瓷土原料和運輸煤炭、疙針、草繩等,在交往中極為熟識。從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吃過除夕飯后,大家圍在一起守歲時,當家人就要把灌滿油的燈盞統(tǒng)統(tǒng)點燃,一盞盞端送到敬奉的地方,如天地臺、灶臺、門墩上、井口、牲口棚、田地地角、糧缸上、水缸上、中堂等,使廳堂上下一片燈火通明,盼望來年全家安康,生活幸福、順利。
2、燈地
點燈地,是陶工在年節(jié)期間盼望身體健康的一項智力和健身游藝。每年選一塊空曠的場地,按照路線圖,栽起360根木樁,樁頂放置燈盞點燃。夜間燈火閃爍,風(fēng)吹不熄,雪打不滅,自然成趣。這種游藝也稱轉(zhuǎn)燈地和轉(zhuǎn)九曲黃河陳。每根木樁露出地面約1.5米左右,既不能高,也不能低,看上去像刀裁一般,整齊一致。桿與桿之間用繩子連接,十桿成行,百桿成片。出有出口,入有入口。觀燈賞景的游人只要順著燈地的入口進去,把燈地全部轉(zhuǎn)遍,也不會走重路。轉(zhuǎn)燈地需要的時間,轉(zhuǎn)得稍快一點,需要20分鐘左右,轉(zhuǎn)得稍慢一點,則需要40分鐘的樣子。目前,,有關(guān)燈地的路線和格局組成雖不保密,但一般人很難熟練掌握,就是有心人到燈地看上幾遍,幾十遍,也很難學(xué)會。
整個燈地安排好后,還要在燈地出口處不遠的燈行里,移植一棵高過人頭的小樹,起名叫“鐵樹”,供那些即將逛完燈地的人欣賞、觀摩。這棵亭亭玉立的鐵樹,也很有講究,用以象征生命之樹——常青。逛燈地的人們經(jīng)過樹下,大家要嬉鬧一番,評說幾句。臨走時,還要親手摸摸樹干,以求消災(zāi)滅疾,健康長壽。對于一些不開懷的媳婦,會靜悄悄的從燈地抱回一盞燃燒的燈盞,以求早日得喜,生下貴子。民間有說法為一桿燈代表一天,比擬天天燈火通明,年年的日子都喜慶快活,視亮堂的燈地為一塊降恩賜福的寶地。兒童們在這項娛樂中跑的最歡,他們隨著敬天拜地的鑼鼓聲唱著:“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掛花燈,花燈多彩提精神,最好看的數(shù)燈地的燈。”“轉(zhuǎn)呀轉(zhuǎn),轉(zhuǎn)燈地,轉(zhuǎn)到明天五更天哩!”
3、頂燈
頂燈用瓷土制作,高度為一抓長燈盞,盛燈油放燈捻,做工泥體薄巧,工整,油入不滲不漏。燈座略大如燈碗,緊與燈碗相連結(jié)成一個胚體,為巴掌大小的圓形狀,象個淺淺的瓢,正好能扣在當頭頂上,不斜不歪,牢固可靠。輕重不能超過一斤,以便耍起來頭頂不感到重負,表演不感到累贅。
燈地的表現(xiàn)常見的有隊形表演,偶爾也有戲劇表演:歷史人物,傳說故事等表演都屬文場。不論那一種表演,一律要求演員化妝、鼓樂伴奏。演出時多人頭上頂一盞閃閃發(fā)光發(fā)亮的燈、燈頭火苗哧哧燃燒,燈下人客自在地做著各種各樣的動作,而燈火不熄,燈油不灑,呈現(xiàn)整整齊齊一大片火苗組成的燈海。
頂燈表演的燈盞最少見是36盞,這個基數(shù)是由一年中的12個月和24個農(nóng)歷節(jié)氣兩個數(shù)加起來得出的。寓意著月月、節(jié)節(jié)風(fēng)調(diào)雨順,萬事如意。頂燈最多可達到360盞,再不能超過這個數(shù)了,也是寓意一年中360個日日夜夜燈火輝煌,光景有盼。
頂燈的表演隊伍有正方形,長方形等隊列,也可以轉(zhuǎn)圓圈,走路,扭秧歌。步伐可橫走、豎走、前后穿插走,左右拐彎走均可。姿勢有站姿、跪姿、蹲姿、臥姿、彎腰姿等,還可以走出簡單的漢字式是用隊形組成一個個吉祥如意的美麗圖案。
頂燈表演戲劇有《五女拜壽》、《唐僧取經(jīng)》、《白蛇傳》等。戲劇角色可以根據(jù)燈盞多少而定,一般說來頂燈越多越好,場面越大,氣派越壯觀。戲劇表演中出現(xiàn)多人同時扮演著一個角色,并不為奇,也很有意思。如《青白二蛇鬧許仙》中,有12個演員扮演白娘子,12個演員扮演許仙,12個演員演員扮演小青,也很受歡迎。頂燈是通過掌握人體平衡表演的一種燈的藝術(shù)。不管戲劇中作念彈唱,還是隊列中的跳躍停頓,只要燈油不灑,燈火不滅,藝術(shù)目的就達到了。
頂燈在每次表演中,時間不分白天晚上,隨時都可進行,尤其是在夜幕降臨之后,效果更佳。
4、鄉(xiāng)土快板
鄉(xiāng)土快板是以彭城方言為基礎(chǔ),由窯工的俏皮話、蓮花落改變而來的。和普通快板一樣,可以一個人說,也可以兩個人說,還可以幾個人一起說,甚至可以編成快板角色演著說。一個人的叫單口鄉(xiāng)土快板,兩個人說的叫對口鄉(xiāng)土快板,幾個人說的叫群口鄉(xiāng)土快板,它不用什么道具,也不用什么伴奏,只要有一副梆子,就萬事大吉了。所以無論演員多少,條件好壞都可以進行活動。本地方言土語演唱,其語言和聲調(diào)都別有一番風(fēng)味。鄉(xiāng)土快板節(jié)奏鮮明,簡便易學(xué)。只要跟著梆子或跟著拍巴掌的速度說,就能產(chǎn)生較好的效果,真可謂一聽就懂,一學(xué)就會。
5、生大火
在年節(jié)有一項重要街頭活動就是生大火,一條街,一條巷都紅紅綠綠的吊掛下生起大火。天空吊掛所分搖擺,巷口爐火紅火,所生大火的支出為各條巷的左鄰右舍湊集。大家動手,用廢棄的籠盔、瓦缸等材料壘制。巷里若出嫁閨女請女婿入戶,為了讓閨女生活紅火,也適當多湊份子,圖個吉利、熱鬧?;鸬臉邮椒謨煞N,一種普通的,用三四個籠盔一湊,放進干柴、炭塊、碳餅點燃即可。另一種是壘成生肖形狀,這種大火需要能工巧匠,多有窯上的巧貨匠完成。材料為爐條上扣瓦缸為肚,砂鍋為頭,繩草綁肢體做成骨架,再用泥土整形即可。主要特征為口眼七竅噴火,其貌甚是喜慶。大火點燃后的每天黃昏,兒童們用筷子挑起饅頭、窩頭、麻糖等挨著沿大街在火上“烤石餅”活動。老年人在生肖火上烤上餅,分發(fā)給孫男弟女,保佑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6、攉官巡街
每到年節(jié),外地窯工都趕回老家過年,剩下的窯工和當?shù)厝艘黄疬^年。彭城街娛樂最重要的一次活動是大家擠在大街上看攉官,也叫攉桿、攉桿在前,后面跟著鑼鼓、秧歌,二鬼板跌等。隊伍悠悠蕩蕩,沿前后大街一路表演。攉桿街面由多人完成,推攉桿的是五六人一組替換推架子車,掌桿的必須要眼神好,動作準確,遇到不好走的街道,要眼疾手快,桿上頭綁著架子,架子上坐著一位丑角演員,頭戴官帽,身穿官袍,鼻窩甩著“二兩白石灰”為戲劇丑角裝扮。隊伍到了店鋪門前,店家為了圖人氣,鬧高興,就可用一條板凳攔在街中,演出隊伍就要打圓場的表演,攉官也開始他最活躍的表演。攉桿的掌車人把攉官轉(zhuǎn)著圈高高低低轉(zhuǎn),是為打場子,使圍著大人小孩往后退。退得慢了,頭上的新帽子,嘴上的眼袋,手里的糖,就被攉官猛的奪走了。有趣的是,攉官的脖子上拎著瓷尿壺,當然,這尿壺從窯上拿得新尿壺,里面有盛水的,也有盛酒的,也有手里拿哨子式嗩吶的。有的店鋪把貨擺在店鋪門前,攉桿從上一晃,攉官就會抓走一把糖或瓜子,撒向圍觀的人哄搶,惹得大家大笑。當然,這只是取樂的,隊伍最后有個提錢袋的,專為攉官付賬。有時,掌車的還會把攉官有目的的攉到大店鋪的門里去,亂拿一些煙酒交給管事的,作為表演報酬,店家也只是一笑了之。
7、花車舞
此節(jié)目在彭城出現(xiàn)是八十年代,其主要技巧在推車的表演,花車舞原為東部平原流行的節(jié)目,傳來彭城后,又增加彭城本地的勞動情節(jié),把彭城推小車的勞動技巧揉進了車舞。
該舞蹈有人物四名,分別為丫鬟、小姐、武丑、老丑。老丑為一號演員,為推車人。小姐為坐車人,兩腳踏地,在車內(nèi)表演。車前跑著的是丫鬟和武丑。武丑扛一竹竿道具,上系蝴蝶結(jié)微微顫動,花車由竹條和彩布裝飾完成。表演時間用綢帶挎在小姐肩上,所以小姐的角色往往男扮女裝,表演起來更是放蕩潑辣。
幾十年來,彭城的推花車數(shù)彭城后街的王坤推得最好。推起車來彎著腰,瞪著眼,歪著嘴,抖動著雙肩,扭動著屁股,不時地做出一個有一個幽默滑稽的動作,引起圍觀群眾一陣又一陣的大笑。無怪乎有人跟他開玩笑:“都說好箭手射不中推小車的屁股,我看推起花車來,就連火箭也打不中你的屁股。”過去,娛樂的服裝道具都是自備,王坤省吃儉用,自備樂器、服裝、道具,購買鑼鼓,胡琴,還偷拿了妻子的包單當圍裙,偷剪了妻子繡花鞋上的彩纓縫在自己的彩鞋上。后來,王坤七十多歲的時候,總結(jié)了推車要領(lǐng),培訓(xùn)了好幾個徒弟。他總結(jié)的演出要領(lǐng)是:“推小車,不用學(xué),只要屁股扭得活,腰要彎,腿要弓,上坡使勁推,平地要輕松。下坡向后拖,翻車一邊傾,不但步子活,還要重表情,眉眼口鼻一起動,保險笑得肚子疼。”
除了以上這些主要娛樂項目外,義井窯工、彭城西莊、豆腐溝東頭等陶工居住集中地地方,也有年年放煙火和練武術(shù)的娛樂項目。尤其是豆腐溝延續(xù)的時間及比較長。豐富多彩的活動,不但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增添歡樂祥和的節(jié)日氣氛,還發(fā)揮了它固有的娛樂功能。通過娛樂活動的組織、表演等活動,對于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貿(mào)易交流都起到重要作用。
- 上一篇:我和稻草繩的“恥辱球”
- 下一篇:獨特的陶器倉儲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