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繩結出富裕路
上湖蔭村村民打草繩至今已有20多年歷史。早在上世紀80年代,村里幾戶人家小打小鬧靠手工打起了草繩,但產量低、銷路不大,經濟效益不高。到了90年代,崇仁紫砂業(yè)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個體企業(yè)生產的花盆、茶壺等紫砂產品需要包扎,為草繩打開了市場。草繩加工為更多的村民看好,腦子活絡的村民還買來打繩機,開始了機械化操作,功效比手工提高5倍以上。據該村老書記張迪回憶說:“當時已有10多戶村民開始用機械打草繩,一個婦女勞動力一天的收入,超過一個男勞力外出一天打工的工資,還可以照顧家庭,一舉兩得。”
近幾年來,隨著嵊州花木生產的迅猛發(fā)展,大量花木向外地銷售?;ㄞr為保護花木根部需要用大量草繩包扎。這又帶動了該村草繩加工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農戶們開始用電動機生產草繩,既提高了產量,又提高了質量。長期加工草繩的婦女張愛花告訴小編,一天按加工20個左右的草繩團算,產值達50元。一年下來,除去成本,凈收入有1萬元左右。
村黨支部書記張小飛說,目前,該村長期從事草繩加工的有50多戶,年銷售收入可達50多萬元。村里還出現了草繩販銷戶,收入也很可觀。草繩加工業(yè)的興起,不僅使本村農田的稻草得到充分利用,還通過跨村收購,解決了附近農田的稻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