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臺草繩加工廠家將稻草變廢為寶
魚臺長年種植優(yōu)質水稻35萬畝,帶動部分周邊縣市區(qū)種植水稻,稻草資源十分豐富。且由于地理與氣候原因,這里產的稻草很耐用,加工成的草制品使用時間更長。該縣在稻草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中,積極引導農民把稻草加工成草繩、草繩、草包和草片等,吸引河北、河南、山西、山東、江西和湖北等地客戶紛紛訂購,在杜絕稻草焚燒防止污染環(huán)境的同時,增加農民經濟收入。草繩加工需要大量稻草,帶動了稻草的收購及運輸。據(jù)負責人介紹,每畝稻田生產的稻谷和稻草重量基本持平,都是千把斤。“原來除了燒鍋沒啥用處的稻草,現(xiàn)在能換成錢,任誰也不舍得一把火燒在地里啦!稻子收割后,村民把稻草賣給上門收購的販子,每畝可得120多元錢。而從事稻草販運的農民,每輛農用車每天可收入七八百元。目前,我縣有草繩加工廠百余家,稻草加工從業(yè)者數(shù)萬,日消耗稻草數(shù)百噸,年產值2.2億余元,成為江北最大的稻草制品集散地。稻草加工產業(yè)編成了我縣農民銷售、運輸、加工等增收“金鏈條”,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多年來,許多農民將稻草要么堆在路邊,要么用來燒火做飯,為使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實現(xiàn)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三贏”,魚臺縣積極鼓勵、引導、扶持當?shù)剞r民群眾轉變觀念,大作“草”字文章,當?shù)剞r民抓住機遇,紛紛在自家庭院或道路旁邊,就地從事稻草加工,將稻草編織成草簾、草繩等,供給蔬菜產區(qū)的溫室大棚使用,昔日當柴燒的稻草加工成草繩后身價倍增,魚臺縣農民靠稻草編織找到了一條走向富裕的新路徑。廢稻草加工成草繩,“含金量”就這么高了?“稻草沒地方放時是廢品,加工成草繩就變成‘寶貝’啦,可以用在毛木耳、蘑菇和蔬菜瓜果大棚種植,還有家禽溫室養(yǎng)殖上,冬天保溫、夏天防曬,相比較而言,既方便還經濟。毛木耳種植專業(yè)戶的證實。連蓋帶圍邊兒,每個占地約1畝的大棚要用10米長、1.2米寬的草繩近百張,一般一年得換一次,每個20多元,但也比棉被便宜,所以廣受大棚種養(yǎng)殖戶的歡迎。走進草繩加工廠里,幾十名工人正圍著數(shù)臺機器緊張的忙碌著,有的抱送稻草,有的把稻草均勻的鋪開填進機器,草繩機發(fā)出“扎扎”的密集響聲,不停地吃進稻草、“吐”出長長的草繩,在機器前鋪展開……工人把草繩分割成一張張的,再卷成超大號的“雞蛋卷”,立著排放在儲存場地,過不多大會兒,就是金黃的一片。我們相信在把稻草變廢為寶的同時,魚臺的經濟發(fā)展也會有著很大的提高,我們一起來迎接魚臺縣更美好的明天。
- 上一篇:“草繩工廠”成魚臺婦女增收主陣地
- 下一篇:魚臺草繩“奪金掠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