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集裝箱運輸與腹地經濟的發(fā)展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經濟將成為21世紀人類產業(yè)發(fā)展的主攻方向,港口和腹地的依存關系將更為密切。我國已經成為國際航運的主戰(zhàn)場,世界集裝箱運輸增長的引擎。2003年,中國大陸集裝箱吞吐量躍升全球第一位,占全球總量的18.7%。2004年,集裝箱吞吐量達到6180萬標準箱,增幅27%,繼續(xù)穩(wěn)居世界第一位。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環(huán)渤海灣地區(qū),相繼出現了以集裝箱運輸為紐帶的三大港口群。上海港、深圳港保持排名世界第三、第四位;青島、寧波、天津、廈門、大連等港口在世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排名中呈跳躍式發(fā)展。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港口發(fā)展,特別是集裝箱的發(fā)展,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本文試圖從理論和實證上,探討港口集裝箱運輸與腹地經濟的發(fā)展問題。請港航領域的領導和專家們批評指正。
一、港口運輸與腹地經濟的理論思考
我國90%以上的外貿貨物由港口吞吐。港口的基本功能是為腹地經濟提供交通運輸服務。世界范圍內港口與腹地城市的發(fā)展演變始終遵循著一個普遍規(guī)律:“建港興城,以港興城,港為城用,港以城興,港城相長,衰榮共濟”,港口與所在城市、腹地經濟存在相互依存、互聯互動的關系。這個規(guī)律一方面揭示了港城關系的變遷過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港城關系相互作用的機理。
1. 港口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互動
港口與腹地經濟發(fā)展之間存在互動關系。腹地的繁榮促進依賴腹地的港口的繁榮。反過來,港口的發(fā)展也將促進依托港口的腹地的發(fā)展,
港口最初只是作為支持制造業(yè)發(fā)展的一種區(qū)位條件。有什么樣制造業(yè),有什么樣服務業(yè),就有什么樣的產業(yè)基礎和服務特征的港口。港口的發(fā)展,既需要腹地提供源源不斷的貨物,也需要港口所在城市提供的相應倉儲、運輸、物流、加工、貿易、金融、保險、代理、信息、口岸服務等相關的支持。
現在,港口對腹地經濟發(fā)展起到帶動作用。港口使各種資源向港口及港口周邊地區(qū)集中,使更多相關的公司、供應商和關聯產業(yè)相應集中,形成集群現象,極大地帶動腹地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以天津港為例,港口每萬噸貨物吞吐量創(chuàng)造GDP的貢獻約為120萬元,對地區(qū)就業(yè)的貢獻為26人,港口生產經營與其他相關產業(yè)及間接、誘發(fā)經濟貢獻為1:5,提供的就業(yè)比值為1:9,港口的發(fā)展使第三產業(yè)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對腹地經濟發(fā)展產生帶動作用。每億元的建設投入將產生0.34億的GDP值和近萬人的就業(yè)崗位。
港口對腹地經濟發(fā)展還起到整合作用。港口是一個腹地經濟和港口城市發(fā)展的核心資源。在腹地內部,資源和經濟發(fā)展不均衡,港口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使各種資源運輸成本、貨物物流成本降低,同時還降低了腹地經濟發(fā)展中的交易成本,從而增強腹地區(qū)域的競爭優(yōu)勢。
2. 集裝箱運輸是支持腹地經濟發(fā)展的低成本、高收益和安全性好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與腹地經濟的發(fā)展一樣,港口發(fā)展也是一個漸進過程,是一個不斷提升等級的過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腹地經濟產業(yè)結構調整,貨物運輸結構也在不斷調整,腹地的外貿結構由資源性原材料向機電設備轉換。適箱貨源不斷增加,外貿集裝箱化率穩(wěn)步提高,集裝箱發(fā)展越來越適應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港口的集裝箱吞吐情況不但表現了腹地經濟的發(fā)展水平,也是腹地經濟類型的一種表現。
集裝箱運輸是運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集裝箱運輸是一種標準化運輸,成本低,收益高,安全性好。裝卸收入毛利率高達50%到70%。對腹地經濟的貢獻是原油的4倍左右、煤炭的2倍左右。集裝箱運輸規(guī)模已成為衡量港口城市是否具有航運中心地位的主要標志,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是衡量港口是否是樞紐港的主要指標。
3. 集裝箱運輸與腹地經濟發(fā)展的互動
港口集裝箱運輸的發(fā)展主要取決于腹地內集裝箱的生成量和運輸條件、運輸費用等方面。腹地經濟越發(fā)達,貿易增長越快,港口就越繁忙。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已變成第三位貿易大國,制成品出口的高速增長帶動了集裝箱吞吐量的高速增長,港口泊位供給增長落后于需求增長,沿海主要港口集裝箱碼頭基本上處于超負荷狀態(tài),大大刺激了集裝箱運輸的發(fā)展。
集裝箱運輸對腹地經濟的發(fā)展正在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按照世界銀行的測算:修建一個集裝箱碼頭92%的利益獲得者是地區(qū)經濟,剩下的8%才屬于碼頭和船公司本身。一只標準集裝箱重箱的港口包干費(企業(yè)直接收益)約800-1200元,而由此引發(fā)的拖輪、引航、口岸以及港口配套服務收益,包括修箱、堆存、船舶代理、航運、金融結算、拖車運輸等是港口直接收益的6倍。即4800-7200元。因此,它給港口所在地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大約6000元。2004年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380萬標箱,意味著僅集裝箱一項業(yè)務,天津港就為天津市經濟帶來200多億的綜合效益。
集裝箱運輸還可能帶動腹地制造業(yè),特別是裝備工業(yè)產業(yè)結構區(qū)域性的調整以及產業(yè)層次大幅度的提升。集裝箱港口是帶動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核心戰(zhàn)略資源,正在成為產業(yè)結構調整的重要推動力。
二、我國主要港口集裝箱運輸與腹地經濟發(fā)展的現狀分析
本文主要選擇上海、天津、廣州、青島、大連、寧波、深圳等億噸港口為研究對象,從集裝箱吞吐量、港口吞吐量,以及腹地經濟發(fā)展的角度,分析港口集裝箱運輸與腹地經濟的互動現狀,變化趨勢,以及存在的問題。
港口的外貿發(fā)展與腹地經濟的發(fā)展趨勢
為了表達我國各港口的外貿發(fā)展與腹地經濟的發(fā)展趨勢,我們借用外貿依存度的概念,提出港口外貿依存度的概念。計算公式為:
港口外貿依存度=港口的外貿進出口值/港口的直接腹地的生產總值*100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港口外貿依存度為全國進出口外貿總值與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圖1列出了國內部分港口的外貿依存度情況。
我們有如下結論:
(1)從2000-2003年情況看,全國各港口的的外貿依存度均在上升。全國從2000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0%,上升了16個百分點。
(2)各港口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上海和廣州上升較快,分別上升了29個百分點和27個百分點。
(3)廣州、上海和天津港的外貿依存度相對較高,其中廣州港最高。反映了廣州、上海和天津港所在的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三個區(qū)域外向型經濟較為發(fā)達的情況。
集裝箱運輸在占港口運輸中的位置
為了探討我國港口集裝箱運輸在占港口運輸中的位置和作用,我們用港口集裝箱率的概念。計算公式為:
港口集裝箱化率=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港口貨物吞吐量*100
由于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與港口貨物吞吐量的量綱不同,我們采用“1萬標準箱相當于10萬噸”的標準進行轉換。即,100萬標準箱相當于1000萬噸貨物。
這里的港口集裝箱率與集裝箱化率概念不同。港口率是指港口貨物吞吐量中集裝箱吞吐量的比重。而集裝箱化率,指港口外貿集裝箱貨物量與占港口全部外貿雜貨物比重。我國外貿集裝箱化率已由1991年的30%上升至2002年的56.7%, 2004年有望達到60%以上,內貿集裝箱化率僅達到30%左右,遠低于發(fā)達國家80%—90%。
圖2列出了1992-2003年國內部分港口的集裝箱率情況。
我們有如下結論:
(1)從1992-2003年情況看,全國各港口的集裝箱率均在上升。全國平均水平從1992年的3%上升到2003年的24%,上升了19個百分點。集裝箱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外貿貨物適箱貨比重的提高的結果。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進出口商品結構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機電產品、紡織服裝、玩具等工業(yè)制成品等適箱貨類規(guī)模明顯提高,增加了集裝箱運輸適箱貨源。
(2)在1992-1995年間,6個港口中集裝箱率接近,基本處于同一檔次,但之后逐漸拉開距離,特別是上海和青島港,從1999年開始,集裝箱量迅速攀升,并開始處于領先位置。這與實際情況比較相符(很遺憾,沒有采集到同期深圳港的港口貨物吞吐量數據)。
(3)1992年,天津港集裝箱率明顯高于其他港口的主要原因是,天津港是開展集裝箱運輸最早的港口,當時集裝箱運輸比較集中。
港口集裝箱運輸對腹地經濟的貢獻
為定量分析港口集裝箱運輸對腹地經濟的貢獻,本文嘗試把港口完成的進出口外貿值測算成集裝箱量,作為腹地生成的集裝箱量,同港口實際完成的集裝箱量相比較,來大致衡量港口集裝箱運輸對腹地經濟的貢獻程度,同時推測各港口集裝箱運輸進一步增長的潛力。
近幾年來,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在生成港口集裝箱的規(guī)模上,呈現顯著提高的趨勢。中國水科院的研究表明,中國的集裝箱運輸發(fā)展,與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長速度是保持平衡的, 2000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生成港口集裝箱吞吐量的生成系數為0.479萬標準箱(TEU)/億美元,目前,這一系數已提高到0.8—0.9。近10 年來,適箱貨運輸方式從以前的普通件雜貨運輸向集裝箱運輸發(fā)生的結構性轉變,是集裝箱生成量大幅增加的重要原因。
本文按照集裝箱生成系數為0.8測算,將各港口完成的外貿進出口值換算成相應的港口集裝箱量(見表1)。表1給出了2003年各港口集裝箱運輸對腹地經濟的貢獻水平。
表1 2003年部分港口集裝箱運輸對腹地的貢獻水平(單位:萬標箱)
地區(qū) |
腹地外貿值生成的港口集裝箱量 |
港口集裝箱實際箱量 |
港口對腹地的貢獻水平(%) (實際箱量/生成箱量) |
上海 |
2,298.94 |
1,128.17 |
49.07 |
天津 |
854.96 |
301.54 |
35.27 |
廣州 |
2,268.19 |
276.17 |
12.18 |
深圳 |
2,268.19 |
1061.49 |
46.80 |
青島 |
357.10 |
423.86 |
118.70 |
大連 |
303.89 |
167.93 |
55.26 |
寧波 |
491.29 |
276.26 |
56.23 |
全國平均水平 |
6,807.90 |
4,867.00 |
71.49 |
表1結果表明:
(1)大部分港口的貢獻水平在50%左右,尚有一半的發(fā)展空間。也就是說,目前,各港口的集裝箱運輸能力只能運送腹地提供的集裝箱量的一半。各港口集裝箱運輸的潛力巨大。
(2)青島港對腹地經濟的貢獻最大,貢獻水平值高達118.7%。說明青島港腹地開拓能力較大,實際腹地不僅僅限于山東省,還吸引了更廣范圍的腹地,如周邊的河南、安徽等地生成的箱量。
(3)珠三角和長三角所在的干線港集裝箱運輸貢獻水平較大。這兩地區(qū)分別擁有全國1/4的國內生產總值和1/3的全國進出口總額,生成的集裝箱最多。盡管這兩個地區(qū)集裝箱港口較多,出現了市場細分,但上海、深圳、寧波等干線港集裝箱運輸貢獻水平較大,其貢獻水平在50%左右。由于珠三角的集裝箱更多地被吸引到深圳港,出現廣州港貢獻水平偏小的現象。
(4)大連港集裝箱運輸對東三省腹地貢獻水平較大。盡管東北三省生成的箱量并不太大,但由于大連港的優(yōu)勢明顯,盡管有一部分向周邊的營口等港口的分流,大連港集裝箱運輸對東三省腹地貢獻水平仍然高達55.26%。
(5)天津港集裝箱運輸對京津冀腹地的發(fā)展?jié)摿^大。天津港所在的京津冀地區(qū)2003年進出口總額占有全國的1/8,生成的箱量約占全國的13%,但天津港集裝箱運輸對京津冀腹地的貢獻水平僅為35%。主要原因是,天津港是國內綜合性港口之一,是大宗散貨和集裝箱的干線港,腹地有相當部分的貨物為煤炭等資源型散貨和重化工業(yè)貨物,不宜裝箱,實際生成的集裝箱量比測算的要少,因而出現貢獻水平偏低。
(6)全國平均貢獻水平值也較大,超過70%,貢獻水平值偏高。主要原因是,全國集裝箱量為各港口箱量之和,而相當多的中小港口為喂給港、支線港,沒有剔除重復計算的中轉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