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草繩廠家
第一次見到金慶才老人,讓人絲毫不敢相信這是位已年近七旬的花甲長者。他精神矍鑠,步履穩(wěn)健,思路清晰,談吐不俗,提起20多年前的番茄種植往事,眼里泛起別樣的神采,似乎又回到了那個屬于他們的激情燃燒的奮斗歲月。
1998年,彼時的金慶才還是索廟鄉(xiāng)的員工,帶著一幫二十多歲出頭的大學生,終日奔波在黃河北岸這片廣袤肥沃的土地上,帶領群眾挖溝灌溉、上河清淤,可依舊改變不了農業(yè)落后的艱難局面。當時百姓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僅夠溫飽,經濟效益低。“孫書記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金慶才老人口中的孫書記是當年正在索廟鄉(xiāng)任黨委書記的孫良才。剛剛上任的孫良才書記走遍了整個索廟鄉(xiāng),走訪、了解情況。處在北緯37度線上的黃河北岸土壤肥沃,水源豐沛,而且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具有發(fā)展經濟作物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這讓孫良才書記敏銳的認識到當地發(fā)展經濟作物的可行性。于是在孫良才的號召帶動下,1998年,當時的索廟鄉(xiāng)政府投資建立農業(yè)科技示范園,在園區(qū)建起18個高溫溫室大棚做試點,計劃免費交給干部群眾經營,鼓勵大家發(fā)展設施農業(yè)。
瞞著妻子,帶頭搞大棚
“當時全國范圍內的鄉(xiāng)鎮(zhèn)都面臨著工作人員多,財政支出困難的局面,所以鄉(xiāng)鎮(zhèn)都在推行機構改革,讓機關人員分流,提高大家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力。我作為共產黨員,咱得帶頭響應號召啊,既然鄉(xiāng)里建了示范棚,咱就帶頭搞個大棚試試!”金慶才老人鄭重的點了下頭說道,卻又在回頭看向妻子段希珍時不好意思的笑了。也怪不得金慶才老人當時要瞞著妻子搞大棚,當時大部分的索廟鄉(xiāng)群眾只知道壽光蔬菜有名,卻連大棚長什么樣子都沒見過,更別提在大棚里育苗栽種些櫻桃番茄、果蔬菜椒等稀罕玩意了。
“你是瞞著俺放棄工作去搞大棚了,可俺后來知道了不也是全力支持你嘛,還讓俺娘家侄子來幫咱種。你還好意思說呢,第一年種的西葫蘆收了后還不夠支付人家工錢的,還不是我悄悄給侄媳婦捎了兩筐雞蛋過去了事的!”段希珍老人瞇著眼睛假裝著慍色打趣著金慶才老人。說起第一年種棚的荒唐事,老兩口忍不住笑出聲來,因為缺乏種植管理經驗,也不知道該選擇何種作物種植,盲目種植的西葫蘆,讓金慶才老人在種棚一開始就摔了跟頭。
可當年這個單純耿直的北方漢子,自認出身農村,沒有趟不過的河,沒有爬不過的坎,而且身為機關干部,帶頭干了就一定要干出名堂來,要為老百姓的增收致富趟出條路!正是憑著這樣一股勇于開拓、大膽創(chuàng)新、無私奉獻、奮勇前進不服輸的精神信念,金慶才老人毅然接下了第二年的承包大棚任務,從此開啟了他和小西紅柿的神奇緣分之旅。
摔下大棚無損傷,竟是有氣功?
棚建起來了,找好種植作物成了關鍵。當時的索廟鄉(xiāng)政府多次帶領干部群眾到壽光考察學習,還請來了種植指導專家王京春。壽光專家王京春帶來一包小西紅柿種子,提議開始種植櫻桃番茄。“當時聽專家介紹小西紅柿形狀時,大家都不理解,玩笑道‘打雞蛋湯都費勁’,誰能想得到,這么個小東西將來能帶動這么多大棚建起來,帶動這么多百姓富起來呢?!”金慶才老人回憶起那段往事,仍然覺得這是個奇跡。
可這個奇跡不是偶得,它浸染著無數像金慶才老人這樣的垛石種棚人的淚與汗。最初的大棚墻體都是人工和泥,打樁、脫坯、扎墻建的,墻體最高的地方僅有2米余高,高處尚能容人直立穿過,矮的地方菜農們只能佝僂著腰,彎曲起膝蓋才能操作種植,勞動時間久了,難免腰酸背疼。“最難的還不是彎腰屈膝的在棚里干活,而是刮風下雨時在棚上壓草柵子啊。”回憶起這段往事,金慶才老人的眼里泛起閃閃淚光,“每逢刮風下雨,別人都是呼呼得往家跑,只有我們是蹭蹭得往棚上竄,拉草繩、栓石塊,就怕把棚頂掀了,毀了東西。冬天的草繩發(fā)脆,韌性又不好,一使勁稍微不注意繩子就繃斷了,老誑人了,我就從棚上摔下來好幾次。”
從兩米多高的棚上沒有防備的摔下,饒是個精壯的男子也不可能總是毫發(fā)無傷,可當年的金慶才愣是沒喊過一聲疼,沒抱過一次怨,每次都是麻利的爬起,拍拍身上的土又繼續(xù)投入“戰(zhàn)斗”。“當時別人還開玩笑說‘慶才你這是練過氣功啊’,只有我知道,他半夜回來后自己偷偷找藥擦,就怕人擔心??!”段希珍老人緩緩說。
年入兩萬元,捧回致富能手獎
“有了種植方向,大家的干勁就更足了!”在壽光專家王京春的帶領下,2000年18個示范棚就有12個種上了小西紅柿。同年,黨委、政府還提供一系列豐厚的政策支撐,只要搞大棚,便提供3000元貼息貸款,同時種植一個棚,村里撥發(fā)5畝地保收成。金慶才與馬良趙村、裴家鋪村、王洼村等附近村的村干部、黨員積極響應黨委、政府號召,自己建大棚,做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提起當年建大棚的事,用金慶才老人的話說,就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那個時候村里沒有水泥路、沒有拖拉機、沒有通電,全村的老少爺們兒扛著鐵鍬,和泥、打樁、脫坯、扎墻,累的夠嗆,‘脫坯、扎墻活見閻王’就是那個時候口口相傳下來的。”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耗時半年之久,徒駭河畔的汗滴,終于換來了100多座溫室大棚拔地而起,金慶才的棚赫然在列。
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憑著大家伙兒的一腔熱情和不服輸的精神,一年辛苦下來,當年12個櫻桃番茄大棚均收益2—3萬元,大棚種植總算步入正軌。“當年機關干部的月工資只有300元,種了一年櫻桃番茄一下子掙了兩萬多元,這輩子都沒見過這么多錢,多虧了咱們黨,日子一下子紅火起來了。”2001年5月,黨委、政府召開產業(yè)結構調整獎勵大會,激勵初見成效的櫻桃番茄種植,同時發(fā)動號召群眾發(fā)展設施農業(yè)。在這個大會上,金慶才作為致富典型上臺發(fā)言,手捧金燦燦的鐘表獎品,他激動滿懷,表示自己一定會將小西紅柿繼續(xù)種下去,將這致富的種子傳播到更多人手中。
如今,在徒駭河畔182平方公里的垛石大地上,1萬余個白色大棚正昂然挺立著,無數像金慶才老人這樣的垛石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奮力描繪著那一抹靚麗的番茄紅,續(xù)寫著自己與小西紅柿的神奇故事。
- 上一篇:襄陽稻夫草繩廠家價格從優(yōu)實力雄厚
-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