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草繩十八怪,你說怪不怪?
草編產(chǎn)品:草支墊,草袋,草簾,草繩 聯(lián)系人:張經(jīng)理 銷售電話:15937370357 點擊: 字號:大中小
有句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每個地方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特有的風(fēng)俗和習(xí)俗。而這些風(fēng)土人情,對當(dāng)?shù)厝藖碚f也許習(xí)以為常,但是對外地人來說可能就覺得特別奇怪。
不然也不會有什么“云南十八怪”、“成都十八怪”之類的說法了。
什么?這些說法你竟然沒聽說過?
和大家分享一下。
云南十八怪
云南第一怪: 雞蛋用草串著賣
云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當(dāng)鍋蓋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一盤菜
云南第四怪: 火筒能當(dāng)水煙袋
云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餌塊
云南第六怪: 背著娃娃談戀愛
云南第七怪: 四季服裝同穿戴
云南第八怪: 螞蚱能做下酒菜
云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
云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談戀愛
云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
云南第十二怪: 新鞋后面補一塊
云南第十三怪: 汽車還比火車快
云南第十四怪: 腳趾常年都在外
云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帶
云南第十六怪: 花生蠶豆數(shù)著賣
云南第十七怪: 這邊下雨那邊曬
云南第十八怪: 四個竹鼠一麻袋
成都十八怪
第一怪:不泡茶館把病害;第二怪:刁鉆姑娘逗人愛;
第三怪:趴耳朵男人美女愛{(火巴)字打不出來這個趴代替哈}(火巴)字打不出來這個趴代替哈;
第四怪:一日三餐吃泡菜;
第五怪:半夜鬼飲食大叫賣;
第六怪:當(dāng)街擺起麻將賽;
第七怪:死只耗子圍到看;
第八怪:太陽出來擠起曬;
第九怪:玄龍門陣吹得不是蓋;
第十怪:請客洗腳洗腦袋;
十一怪:磽腳老板最自在;;
十二怪:蒼蠅館子老板愛;
十三怪:象棋登寶當(dāng)街擺;
十四怪:小姐變成小老太;
十五怪:牽起狗兒裝闊太;
十六怪:越是小報越好賣;
十七怪:自行車后面把雨傘蓋;
十八怪:騎車上班比打的快。
哈哈,還真有點兒意思!
好吧,這些你不知道,“潮汕十八怪”你總該知道吧。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十八怪”到底怪不怪~~
第一怪:工夫茶香濃得怪
所謂工夫茶,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與茶具的結(jié)合。
工夫茶的茶葉要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fā)酵的為最佳。
為什么說工夫茶濃得怪呢?
工夫茶茶汁濃,堿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后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吃大喝過后,一杯工夫茶下肚,渾身舒暢!
第二怪:佛道不分一起拜
在潮汕,婦女拜神是一項重要工作,每月初一十五要拜,各種節(jié)日要拜,潮汕姿娘被戲稱為“最接近神仙的女人”。
那么我們拜的是什么神仙呢?
答案是:我們什么都拜!
佛教和道教本來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宗教信仰,佛教是外來宗教,道教是本土自創(chuàng)的,佛教重死,道教重生,佛教是單神教,道教是多神教。二者崇拜對象、目標、方式都不相同,所以自古以來,冰炭不同爐,佛道不同山。
但是傲嬌的潮汕偏偏不!
在汕頭達濠青云巖內(nèi),既有佛教大雄寶殿,也有供奉玄天上帝的玄武殿;普寧的盤龍閣是道觀,旁邊的佛寺就叫作盤龍閣寺,等于合署辦公。
有人這樣分析其中的原因,潮汕近海,以前很多潮汕人靠海為生。由于海洋生產(chǎn)方式的危險和不穩(wěn)定性,信奉者(婦女居多)更多的不是追求自身成佛成仙,而是祈求男人們出海的平安。因此,她們凡是認為有神明的地方,就要拜。
雖然拜的神仙多,但是潮汕人拜神可是很虔誠的,以至于在前些天潮汕解除臺風(fēng)預(yù)警信號時,網(wǎng)上出現(xiàn)了這樣的段子~~
第三怪:“買” 是“不要”“有”是“無”
語言不通大概是外地人要融入潮汕本地社會最大的問題了,講普通話的人如果按自己的理解去聽潮汕話,會鬧出許多笑話,有些意思甚至是南轅北轍。
比如在購物時,商家向你推銷:要西服嗎?要電器嗎?要······
如果你想要,你就得說“愛”,不要則得說“買”。潮汕話中,“不要”是“買”“要”是“愛”。
第四怪:粥是最愛藥當(dāng)菜
潮汕人喜愛喝粥,每天早晨,幾乎每家潮汕人的家里頭等大事便是煮上一大鍋白粥,以便全家人食用。
潮汕的粥,是把粉碎的大米煮爛,達到水米交融的境界。
除了潮汕白粥之外,潮汕粥還會加入如肉蟹、鮮蝦等海鮮或鴿子、豬肉等肉類,以“鮮”為主。經(jīng)過精心烹制的潮汕砂鍋粥溫?zé)狨r美,鮮美異常,還有股淡淡的清香。
潮汕人還有蔣草藥熬成“涼水”來喝的習(xí)慣,這涼水不是我們所說的“生水”的意思,而是指其藥性溫涼。草藥性溫,有病治病,無病防病,不像中成藥和西藥那樣不易掌握。于是,用新鮮的青草藥熬水喝,也就成了潮汕家庭主婦最主要的保健工作。
第五怪:活蟹生蚶吃不壞
“ 鮮”是潮菜最大的特點,而生猛的海鮮是潮汕人最愛的美食。
一盆生蚶,用開水一燙就端上來,個個如硬幣般大小,掰開,露出鮮肉和血水,潮汕人拿起就吃,把外地人看得目瞪口呆。
你怕了嗎?
潮汕人常吃的生腌海鮮有血蚶、蝦蛄、蟹類、牡蠣、蝦、薄殼等等。別小看這些潮汕生腌海鮮,它們可是有“潮汕毒藥”的美譽哦!這種毒藥令人欲罷不能,越吃越上癮。
第六怪:八月成神速度快
用八個月的時間成神,這個速度夠快吧?
這個神就是韓愈。提起韓愈,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可在潮汕人的心目中,他就是神。
潮州江東韓文公祠前,從前有兩棵橡樹,據(jù)說是當(dāng)年韓愈親手所植。潮汕人相信,每年這橡樹開花的繁盛,預(yù)示著潮州當(dāng)年能中舉人數(shù)的多少。這就是所謂的“神跡”。潮州人為了紀念韓愈,將原來的筆架山改為韓山,把貫穿城東的河鱷溪改稱韓江。甚至,把他死后幾百年修的廣濟橋,也要與韓愈扯上,稱為湘子橋,說是韓愈的侄孫韓湘子為了幫助韓愈為人民服務(wù),一個晚上動員了八仙的力量修成了這座世界上第一座開合式石橋。
其實韓愈當(dāng)年因佛骨表被貶到潮州,也不過就是在任上呆了八個月而已。這八個月里,他辦學(xué)校,興教育,治水患,驅(qū)鱷魚,解放奴隸,引進良種,甚至試著推廣普通話。八個月又能做成什么事呢?很有限。但老百姓看到了他愛民勤政的一顆火熱的心。他一個貶官,本可以不問政事,因為很容易惹火燒身的。韓愈出于一個政治家的責(zé)任感,不忍百姓疾苦,力所能及的為民眾做了不少事情。鱷溪鱷魚為患,他就帶領(lǐng)軍民在河邊開“斗爭鱷魚誓師大會”,命令鱷魚七天內(nèi)必須滾出潮州。天旱了,他與百姓一起去祭大湖神,為了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他到山里祭山神。盡管這些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但卻贏得了潮州人民的愛戴,何況在教育上還真抓實干,把自己的錢捐出來,請自己的師兄趙德出來教學(xué)生,從此在潮州開辟了一個新局面。短短八個月,韓愈憑自己的行動“贏得山水改姓韓”。而今,潮汕一帶崇韓敬韓之風(fēng)一直不衰:韓山下有韓文公祠,旁邊有韓山師范,街里有昌黎路,市里有昌黎小學(xué),公園有景韓亭,各地有韓愈廟,寺里有韓愈像,韓江邊有驅(qū)鱷亭,江上有湘子橋。“八月成神速度快”,這靠的是韓愈心系民間疾苦的誠心、善心。
第七怪:敬神要把神拖壞
每年正月二十三前后,汕頭澄海鹽灶鄉(xiāng)有個盛大節(jié)日:敬神、游神、拖神。
什么?沒聽錯吧,“拖”神?
“拖”就是潮汕話“搶”的意思,搶什么?搶神像,摸到神像有好運,搶到神像則大吉。抬神的人則以保護神像為職責(zé)。于是兩方必不可少的發(fā)生激戰(zhàn)。抬神的人為了保護神像,身上涂滿了油,讓對方抓不住,事先還要把神像牢牢地捆綁在轎子上,拖神的人先是緊緊跟著,到了指定地點,一聲號令,人們一哄而上,如同橄欖球賽。周邊的人也搖旗吶喊,群情激奮。誰能親手把神像拖碎,誰就自認為交了好運,哪怕只搶得用來捆綁神轎的草繩也認為是幸運,要把草繩帶回家,放在豬圈牛欄上,祈望它能起到護衛(wèi)牲畜保平安的作用。最后,被拖得支離破碎的神像,被推到池塘中浸泡,然后另選吉日重塑金身。這樣,神像年年都是新的。
這個奇怪的風(fēng)俗起源于一個傳說:乾隆年間,一窮漢在海邊撿到一個水里漂來的神像,潮汕叫“水流神”。潮汕人認為“水流神”是天賜的,一定很靈,得到了一定要高禮儀供奉。這個窮漢怕惹麻煩,就把他給拋出去,沒想到每次拋出去他都給海水漂回來,沒辦法,只好帶回村里供奉起來。有一年,抓閹輪到他出錢游神,他無錢應(yīng)付,只好半夜偷跑出洋,臨行前氣得把神像拖到沙灘上埋起來了。不料這一年年景甚好,那窮漢也在海外發(fā)了財,回來挖出神像重新供奉,并將原委一說,人們認為這個神大概喜歡人們拖,越拖越會保佑人們興旺,便歲歲照辦,留下這個習(xí)俗,并形成一句歇后語:鹽灶神——欠拖。
第八怪:海水淹井水不壞
在潮汕有些奇怪的井,任海水怎么淹,井水就是不變味。
這種井,最有名的當(dāng)數(shù)南澳的宋井。這宋井還有些來歷。公元1296年,元滅宋,文天祥、陸秀夫相繼擁戴了兩個小皇帝流亡抗戰(zhàn),一路輾轉(zhuǎn)到南澳島。為解決飲水問題,便在近海處挖井,共得虎井、龍井、馬井三口。由于近海,漲潮時海水就會被淹掉,退潮后井水仍然是甜的,至今依然。
第九怪:地瓜葉子護國菜
南宋末年,文天祥擁戴小皇帝流落到了潮汕地界,潮汕人從來沒有接待過如此高規(guī)格的貴賓,戰(zhàn)亂之中連果腹之食也拿不出來,甚至連荒年度荒的番薯也沒有長成。急迫之中,只好采摘了一些番薯葉子熬制湯,侍奉這些如喪家之犬的君臣,結(jié)果大得賞識,從此這一味野菜湯便被命名為“護國菜”,以表彰潮汕人的忠心。時過亂平,護國菜因其飽含愛國情愫而被保留下來,而制作卻是越發(fā)精致,味道也是更加鮮美,成為潮菜中最早的最為標準的綠色食品。
第十怪:一條水布隨身帶
潮汕地區(qū)潮濕,從前在漁船上、水田里又沒有女人,男人嫌汗水濕襠生病,干活時多不穿內(nèi)褲,就用水布一圍即可,又透風(fēng),又可隨手擦拭。需要方便,水布一掛,就是個臨時廁所。如果拉犁捆谷一時找不到繩子,水布一擰,就可以當(dāng)繩子用。這條水布可以說是萬能神器。
以前,潮汕人到海外去闖天下討生活,就是一條水布打天下。下南洋的時候,他們在豬仔船里,就靠這條水布沾水潤喉,用水布包飯團吃,用水布裹身。水布就是他們闖南洋的救命布。
第十一怪:木船前頭紅一塊
潮汕船民在海上,是出了名的的團結(jié),他們相互幫助、同舟共濟。要知道,在浩瀚的大海上,天災(zāi)人禍,時刻在威脅著漁人們。危難之時,能給予幫助的,不是遠在大陸的親人,而是有緣相遇的船只。但是,古時海上海盜橫行,北有倭寇,南有海匪,所以在船上相遇的船只并不都是朋友。怎么識別呢?潮汕漁民就流行起紅頭船的標記。在海上遇到困難,看到紅頭船,就知道是鄉(xiāng)親,可以靠上去求助,絕無置之不理之事,否則該船會為所有人唾棄而不齒,他也就失去了在海上生活的資格。倘若遇上海盜,紅頭船也會自動靠攏,互相掩護,共同對敵。
第十二怪:泰國國王潮州仔
鄭信又名鄭昭(昭意為“王”,不是名字),生于泰國阿瑜陀耶城。是在泰國建立吞武里王朝的華裔。泰國名字叫達信(Taksin)。史稱“達信大帝”或“吞武里大帝”,是泰國人心目中五位偉大的“大帝”之一。
鄭信是汕頭澄海人鄭鏞的兒子。大約相當(dāng)于中國清朝雍正時期,鄭鏞到泰國大城謀生,娶泰女,生鄭信。鄭信在義父泰國財政大臣的教育下,入朝為官,升到甘碧府府尹。1763年,緬甸軍隊入侵泰國,大城王朝滅亡。鄭信組織人民以東南沿海為基地,抗擊緬軍收復(fù)失地,并于1770年統(tǒng)一了泰國全境,建都吞武里,開辟了吞武里王朝事業(yè),鄭信便被推為第一位泰王。
第十三怪: 琴棋書畫自成派
潮汕偏居一隅,藝術(shù)也自成一派。他的很多藝術(shù)形式,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甚至許多技術(shù)的事,也按藝術(shù)方式處理。人們常說潮汕人種地像繡花,就是一例。
潮汕古箏、古琴為南派,書畫為嶺東新畫派,謎語與對聯(lián)也是一絕,惠來海角甘泉旁有明代獨聯(lián),至今無對。
潮汕的象棋也是怪得很。我們下棋,都是兩軍對壘,潮汕人卻發(fā)明了一種“旋棋”,由三、四人同盤搏奕。既要攻下家,還要提防上家,棋面頓時活躍起來。真是別具一格。
第十四怪:騎樓避雨又防曬
潮汕的騎樓,是一種臨街建的樓房,底層縮進去一米多,用柱支撐,各樓相連,形成兩條沿街的柱廊。瞧,這樣的建筑結(jié)構(gòu),行人既可避雨,又可遮陽,簡直太人性化了!
涂角壘墻當(dāng)磚塊
以前在潮汕,蓋房子不用土磚塊,而是用一種稱為“涂角”的大灰磚。這涂角是用灰砂土與貝灰作原料,制作時,把二者按一定比例加水和勻,用模子夯成一尺長的方塊,再間隔碼好,自然干燥。干燥后不用燒制就很結(jié)實,蓋房子千年不壞。這似乎有些像內(nèi)地的夯制板墻了?灰砂土因為含石灰量大,不宜種莊稼,正好用來做建筑材料。貝灰與北方的石灰不同,是用海中貝殼燒制而成的。潮汕地區(qū)是中國典型的海洋文化區(qū),自古就以海產(chǎn)品為主要食物,吃剩的貝殼用來燒灰,正是變廢為寶。涂角也不污染環(huán)境,因為它的制作原料全部來自自然,壓碎了分解了就是土,又可以再次利用,實在是妙不可言。
第十六怪:火車站離站十里外
在汕頭,離汽車站不遠的地方,有一條火車路。但是,這條路并沒有火車的影子,真正的火車站還在10多公里外呢。
汕頭現(xiàn)在的火車是1995年才開通的,火車路跟它毫無淵源,而是有更久遠的歷史。早在1904年清朝末期,汕頭就修起了中國第一條華僑集資創(chuàng)辦的潮汕鐵路。鐵路從現(xiàn)在的汽車總站起,到潮州的湘子橋邊,全長42公里,每天的客運量多達四千多人次,成為潮汕人和客家人從內(nèi)地到海濱出國的重要通道。潮州一帶的土特產(chǎn)品也藉此火車之便,快速運到汕頭裝船出口。
1939年,日本人入侵潮汕,國民黨駐軍命令拆除鐵路,以阻止日軍深入。那路基就成了現(xiàn)在汕頭到潮州的公路,取名“火車路”。
第十七怪:舌鏡奧秘解不開
當(dāng)年韓愈因排佛被貶潮州,到了潮州卻很快與高僧大顛結(jié)成好友,多次寫信邀請大顛到州郡,留十?dāng)?shù)日,二人相談十分投機。韓愈調(diào)離潮州時,又特意趕到靈山寺告別,并贈衣給大顛留作紀念。
大顛,潮陽人,俗名陳寶通,是禪宗南宗六祖惠能的三傳嫡孫。他在靈山寺弘揚佛法,“門人傳法者,眾至千余人。”韓愈身為朝廷命官,親自寫信邀他出山,他則“三請皆不至”,后韓愈親自過海迎接,大顛才給韓愈面子,與之接談,留下千古佳話。唐長庚四年,大顛93歲在靈山寺無疾而終。那時和尚多實行二次葬,第一次將肉尸盤坐在缸中,雙缸對接密封,一年后待尸體凈化腐爛后,再將骨頭撿入另一陶罐中,入土而葬,上面則修塔鎮(zhèn)壓,既防破壞,也可刻石紀念。大顛第一次葬在靈山寺后院,待幾年后弟子們欲進行第二次葬,開缸后,赫然見大顛尸體新鮮如初,毫無變化。人們無不驚訝,遂立即封上。又過了百余年,人們再次開棺檢視,缸中只剩一塊硬舌根和一面銅鏡,于是在此基礎(chǔ)上修成一塔,名曰“舌鏡塔”,至今仍留于靈山寺后院。至于現(xiàn)在塔中還有無舌鏡,千百年來誰也沒打開過,遂成一謎。
第十八怪:海盜藏寶謎難猜
南澳的金銀島,流傳著一段關(guān)于藏寶的傳說。
情節(jié):明戚繼光率官軍剿賊時,海盜首領(lǐng)吳平遠洋逃生,其妹不愿離去,愿留島守寶,傳說被吳平殺死,分尸十八塊,與金銀一起埋下。
還有一個藏寶秘語,曰:潮退淹三尺,潮漲淹不著。
這秘語違背常理,一下流傳至今,無人能解。
潮汕十八怪,小伙伴們你們說,到底怪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