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記憶中的茅草繩
草編產(chǎn)品:草支墊,草袋,草簾,草繩 聯(lián)系人:張經(jīng)理 銷售電話:15937370357 點擊: 字號:大中小
近代磁州窯場“荮貨”用的草繩(俗稱草?子)多為稻草搓成,其實民國以前,磁州窯荮貨用的草繩大多是用茅草搓成。千百年來,那一根根別具特色的茅草繩,帶著家鄉(xiāng)泥土的芳香,帶著搓繩人的手溫與汗水,伴隨著磁州窯精美別致的產(chǎn)品遠走他鄉(xiāng),甚至漂洋過海周游列國。
茅草繩雖然早已消失,但它的“遺韻”還留存在過往的歲月之中。
一
秋高氣爽,莊稼到了成熟收割的季節(jié),茅草也一樣。這種草是太行山脈生長的一種獨特草種。馬、牛、羊等大牲畜不吃,雞、兔、蟲等小動物不咬,它無毒無味,漫山遍野無拘無束地成片生長。它獨桿獨株不分枝杈,有八十多公分高,葉少,草頭分叉長著微微帶刺的白毛毛,俗稱“白茅草”。它不易折斷且有柔韌勁,是制草繩的上好材料。在古鎮(zhèn)西南方的豆腐溝、小河溝、劉起溝等村莊,及李家山、蓮花山、白土、都黨等丘陵地區(qū)生長,產(chǎn)量很大。
霜降時節(jié),莊稼人收過秋、種罷麥,就騰出手來要割茅草搓草繩了。此時的白茅草正是成熟季節(jié),遠遠望去,山坡上、河溝邊,一片一片的白茅草隨風飄動,草的主桿已由綠變黃,草葉垂落下來,草頭白刺花盛開,等待人們的收割。將白茅草收割后,需要曬晾三、四天,待它散去潮氣、跑去露水,趁其不濕不干,柔韌勁最佳時機,一把一把放在捶草石上捶打,將其枝桿砸扁捶劈,以增強其柔韌勁。捶草的鐵錘是專用的,土語稱“捶草疙瘩”,生鐵鑄成,錘頭兩面平整,中間直徑比兩頭略粗,留一孔,便于安錘把,約有二斤重。捶草石大都是青石鑿成的約五十公分見方的家用槌布石,也可在較硬的地面上或磚地上捶打。家里男女老少都可以做。一般是計劃搓多少草繩就捶打多少,多了容易破壞草桿潮氣,如草較干,還要噴灑水,以使其柔軟,草捶好,才能搓出好草繩來。
昔日,婦女是不允許進入窯場的,但搓草繩可就全憑婦女勞作。家庭主婦心靈手巧,又是家里干活,時間靈活掌握,不受外界影響與干擾。搓草繩看起來簡單,實屬不易,是費工費力的苦活。說費工是半天不見多少效益,說費力是用手用腿搓捋,往往是手磨硬繭腿浸血。
說起往事,豆腐溝村老干部楊起悅講:我父親和伯父二人一九三八年參軍后,家里只剩下奶奶、母親和姑姑三位女人,生活十分艱辛。她們?nèi)丝繘]白沒夜地搓草繩養(yǎng)家糊口,還置了二畝薄地,成了軍屬自救的榜樣。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曾與本家八十多歲的老奶奶說起搓草繩往事,老奶奶撩開褲腿,指著傷疤沉痛地說:那帶刺的茅草把俺的腿揉搓得成啥樣啦!那腿都沒有血色兒啦,活像是一塊粗糙的搓板,肉皮兒疼得不敢挨??嘌?hellip;…
那時百斤草繩僅賣五、六元錢,一般一盤草繩為數(shù)丈長,論斤付款。在漫長的菜油燈照明的日日夜夜,男人們、兒童們進入夢鄉(xiāng),而主婦們“刺啦——刺啦——”的搓繩聲,與“嘭、嘭、嘭”的捶草聲,撕破了長夜的黑暗,迎來了東方微微發(fā)亮的黎明。
二
磁州窯瓷器產(chǎn)量大,用的草繩量也就大。據(jù)考證,燒制一窯瓷貨,需用草繩500多斤,一座窯一月開兩窯就需千把斤。鼎盛時期的磁州窯各類窯場三百余家,月需量為30多萬斤,一年用量那就大得驚人了。
草繩主要分三種:一種是粗草繩,質(zhì)地不講究,有大拇指粗,主要供缸、盆、罐等大件瓷貨荮捆。第二為荮貨繩,有中指粗細,用量占70%,主要用于碗、盤荮捆。三是小草繩,也稱細草繩,用量次于粗繩,主要包捆巧貨及小瓷件,如:小頂碗,小壺小杯等物件。
除了以上三種,還有一種特制的茅草繩叫“廟繩”,為廟上使用的草繩,主要是荮捆佛像、香爐、蠟臺等。制作這種草繩不僅要有上等搓繩技巧,還要有虔誠的心,多為善男信女制作。這種草繩有專門要求,要挑選粗細勻稱、齊整美觀的茅草,除去枯葉、臟污,去根去頂。開始搓捻時,要凈水凈心,且上香三柱,對天地叩首。據(jù)說廟繩是又精又細草繩,用雙手搓捻,站立盤繞,一根草繩搓制期間,中途不許上廁所,得一氣呵成,以此顯示對神廟敬恭,祈求福安。廟繩搓捻成品后,還要用黃線兒捆匝繩頭,然后用麻頭紙包裹,防備受潮或風干。給窯場交付時,雙方畢恭畢敬,具有一定神秘感。
不知何年何月,彭城古鎮(zhèn)后街漸漸興起了以賣草賣草繩的集市,而后不僅有地攤還蓋有門面房商戶,人來車往,談價論質(zhì),繁忙熱鬧。也不知何時因何事,有鄉(xiāng)紳名流墨客在草市口市井繁華處,立碑一塊公約,以示草市口為百姓市集,不準任何人欺行霸市,不得強買強賣,缺斤短兩,收取各類雜稅等等,此碑存以何處,何人撰刻,立于何年月,均不得印證。
三
瓷器出窯后,經(jīng)過挑選,就開始用草繩捆,按運地遠近及客戶要求,進行不同方式荮捆。主要是六道和八道繩纏繞,稱為“荮貨”。那時,碗窯主要產(chǎn)頭號碗、二面碗、三公碗、四公碗、面碗、黑碗、小頂碗、小魚盤、八寸盤、七寸盤、六寸盤等幾十種,也生產(chǎn)巧貨,象花瓶、彈瓶、酒具、湯具,瓷枕等物件;缸窯生產(chǎn)的頭號二號及多種型號缸,面盆,沙貨生產(chǎn)的煎藥鍋、尿盆、尿桶、水罐等都需要荮捆。瓷碗20個或15個為一荮,瓷盤一般15個為一荮。品種不一樣,用的草繩也就不一樣,有粗、中、細之分。草繩荮捆起來,纏繞結(jié)實,保護了瓷面,防止了磕碰,裝卸十分方便。不論哪種瓷貨,運輸包裝全都離不開茅草繩。
荮貨是要有熟練技巧的。荮口先將草繩放在平整的地面上,雙腳平行分開,中間留有一腳距離。左腳踩住繩頭且留有一足繩距,右腳踩住繩尾不使它跑動,然后,將碗一摞摞口朝下,放在草繩中央,清點數(shù)后,右手將草繩捋開,順著碗摞上下纏繞;左手扶著碗摞保持不倒不歪,右手向下捋草繩過碗口時,左手摁著碗摞輕輕一斜,草繩迅速穿過碗口快速拉上來,這樣一上一下為一遭,按要求夠八遭、六遭或十遭后,將碗捆放倒,攔腰從中間再纏三、四圈后大街,割斷繩,就算荮捆好了。
長期以來,磁州窯場不準用女工,怕沖了窯火旺氣。荮貨都是男人。荮貨時,荮工坐在小板凳上,常年低頭彎腰,工錢不多,出力不少,大都是計件制,磕傷碰壞瓷器或荮捆不結(jié)實,荮繩松動,打結(jié)開斷都是要扣工錢的。荮工一年四季有活,大都在瓷庫里勞作,遇上急活,需加班加點。荮工工資在窯場是較低的,多為中老年瓷工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