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湖憶|農(nóng)事記憶——搓(絞)草繩
草編產(chǎn)品:草支墊,草袋,草簾,草繩 聯(lián)系人:張經(jīng)理 銷售電話:15937370357 點擊: 字號:大中小
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由于工業(yè)欠發(fā)達,溱潼地區(qū)的村民心靈手巧,捆綁物品,挑擔用的繩子都是自已搓(絞)的稻草繩和絞(搞)的把子。
搓草繩,首先要把曬干的齊稻草刷齊,去掉外包的枯葉,用其莖,再把刷好的齊稻草分成碗口粗大小,一把一把的,放在石頭上面或臺階上,用木頭榔頭錘打,直至稻草柔軟(錘熟)才好搓繩。搓繩時,用8根左右的稻草分兩邊用手搓滾起頭,約50厘米長時,把起頭的位置坐在自己的屁股下,兩手搓,邊搓邊添加稻草。有經(jīng)驗的老村民搓出來的草繩粗細均勻,股縫輪廓清晰密度好,經(jīng)久耐用。

這樣的兩股草繩只能用于捆扎重量輕的物品上,如要捆扎載重的生產(chǎn)工具,還要絞繩子。絞繩子是用搓好的草繩,至少三根合編,需要3-4人共同完成。用一根折了兩道直角彎的鐵鉤子,穿過約80厘米長的木條或竹條中心的孔,木條兩端系好繩子,套在人的腰部,人在里邊,一手抓木條,一手搖動鉤子的折彎柄。鉤子鉤好三根搓好的草繩,一人把正,兩個人放草繩,速度快慢聽從把正的指揮。搖鉤子的人要做到速度均勻,這樣編出的多股草繩無冒節(jié),不起環(huán),承載力強。大多數(shù)用于挑的籮筐、糞桶、秧擔繩條上。
絞要子(也稱搞把子),就是把亂稻草編成簡易繩子。農(nóng)村生產(chǎn)隊常用來捆麥把、稻把、山芋滕、亂稻麥草之類等。
絞把子的活必須兩個人來完成,一人拿著木制或竹制的絞筒(也叫“搞子”)順時針不停地轉(zhuǎn)動,邊絞邊向后退,另一人坐在亂草堆旁,邊把正邊添草。當絞到需捆物料長度的時候,轉(zhuǎn)動“搞子”的人快速走向把正添草的人,這時,將絞好的繩子約三分一長的標準,快速重疊,像扭麻花一樣扭,再把剩下的三分之一穿進來。在存放時就不易回正(回正稻草把子就散了)。

絞要子,兩人要配合默契,動作熟練,要子要粗細勻稱,不能有的地方絞得很粗,有的地方絞得太細,否則,稍一用力就會斷掉。
搓(絞)草繩,絞(搞)把子,在那個年代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20世紀80年以后,有了草繩機(也稱踏繩機)。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又逐步有了塑料帶,塑料繩,村民再也不用搓草繩、絞草繩了,但充分展現(xiàn)了村民們的聰明和智慧。
- 上一篇:四捆草繩的回憶
- 下一篇:稻草秸稈變“黃金”,草繩技術“拉活”一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