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搖身變寶貝
“在這個村,不用操心有秸稈焚燒問題,就是一把草,老百姓都得撿回去,那可是寶貝。”北井子鎮(zhèn)林家村第一書記邢鐵邁告訴記者。
廢棄稻草如何成了村民的寶貝之物?日前,記者來到林家村淑玲草制品廠,廠區(qū)內,三名工人正利用機械編織草繩子,而旁邊的倉庫里堆滿了這樣的草制品,準備發(fā)往各地。在廠區(qū)的另一側,還有幾包加工好的飼料草。草廠負責人李洪軍告訴記者,飼料草和草繩是該廠的主要產品。

李洪軍是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軍人。退役回鄉(xiāng)后,他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稻草對很多百姓來說沒有用,秸稈焚燒對政府來說,又是一大難題。
“稻草肯定有用。”由于在別的地區(qū)見識過稻草被回收利用的情況,李洪軍就動起腦筋,想利用廢棄稻草“做點文章”。“我就根據國家政策走,既能收購本地秸稈幫政府解決后顧之憂,還能給百姓帶來收益。”李洪軍說。
20
12年,李洪軍開始研究稻草回收再利用項目,經過兩年多的考察學習和自己摸索,2014年,李洪軍在穩(wěn)定國內草繩子市場的同時,通過大連一家公司,成功打開國外牛羊飼料草市場。生產飼料草要求嚴格,但是收益可觀。收購時,李洪軍采取只加工生產不儲存的模式,稻草的拉運與儲存都由老百姓自己解決,等需要草的時候,李洪軍再回收,這樣,不僅減輕了管理上的不便,降低風險,還讓老百姓獲得更大收益。李洪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百姓每畝地可產生稻草300-400公斤,若在春季收購,百姓每公斤稻草可收入0.2元左右,而7月份收購,每公斤便可收入0.5元左右,這樣算下來,百姓一畝地的稻草純收入可達150元。

不起眼的稻草成了百姓的一個收入來源,也為李洪軍打開了一道致富的大門。從最初的收入僅維持生計到如今年入幾十萬元,李洪軍通過自己的摸索與堅持,終于達成了最初的目標,草制品的銷路也越拓越廣。在每年供應大連1萬噸飼料草的基礎上,今年又與前陽一家造紙廠簽訂年供應1萬噸稻草的合同。與此同時,加工生產的草繩供應給園林和省內鑄造廠,一年能銷售5萬盤左右。

如今,市場需求越來越大,李洪軍也不再僅僅局限于林家村每年5000噸的稻草產量。“結合國家近幾年對環(huán)保的要求,我想將稻草進一步充分利用,本村消耗了,本鎮(zhèn)的呢?整個東港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呢?都可以利用起來。”李洪軍計劃著。
稻草回收也是林家村大力支持并推動的項目,李洪軍的想法得到林家村黨總支的關注和支持。“最近我們也在探討,是否可以對草制品點追加投資,吸引外來資金,擴大草制品點生產量,進而更好地輻射周邊其他鄉(xiāng)鎮(zhèn)、村落,幫助大家創(chuàng)造財富,解決環(huán)保方面的一系列問題。”邢鐵邁說。
- 上一篇:原陽縣:稻草編出幸福生活
- 下一篇:加工草簾為團場職工帶來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