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搓茅草繩”
它隨風脫水蘿卜干產業(yè)的興盛而興、衰退而退。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風脫水蘿卜干產業(yè)在沙地興起,每到十一二月份,幾乎每戶農家屋前搭起一排排蘆簾,曬起成片的蘿卜干,成為秋冬季節(jié)里農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當然還可以曬辣椒、玉米之類的,而這批蘆簾的編織,離不開繩。

蘆簾是用小手指般,大小粗細均勻的蘆稈和繩編織而成,沙地編織蘆簾的繩,一般就地取材選擇茅草,既經濟又實用,比棕絲繩便宜,比尼龍繩容易編結實。茅草生長在荒野處,用來搓繩的茅草,收割期也有講究,要選擇不老不嫩,因為太嫩太老都會影響茅草的韌性。新鮮茅草收割后,要經過多天日曬,曬干后收藏。搓繩前,先將茅草用水噴一下,然后在茅草梗的中下部用木榔頭敲幾下,敲到茅草柔和為止。
搓茅草繩純屬手工活,即使現(xiàn)在機械化最發(fā)達,也無法替代。編織蘆簾的繩一般直徑在3-4毫米之間,太粗了影響簾子的緊密性,太細了影響繩的牢度。
專搓茅草繩的人,常常選用一條高低長短適宜的板凳,起好繩頭后,將繩繞在右后側的凳腳中,坐在凳子上雙手靠著右腿,不斷地用雙手將兩股茅草搓成一股,添料時點全憑手感,感覺哪一股茅草少下去了,就馬上添料,就這樣一段一段地搓,將繞過凳腳的繩一段一段往后拉。

搓繩既是一項辛苦活,更是一項技術活,即使在千家萬戶都要用蘆簾的年代,大多數(shù)農戶還是靠買繩編織蘆簾。在那個年代,幾位搓繩高手,白天賺生產隊的工分,晚上點一盞煤油燈或亮一盞15W電燈開始搓繩,搓到半夜基本上能解決一扇蘆簾的用繩量,等到一定量時,或鄰居上門購買,或上街攤賣。茅草繩質量,一看茅草的成色,青綠色的為上乘,發(fā)黃的往往是老茅草或陳年茅草,二看絞紋的緊密性和均勻性,絞紋緊密均勻為上品,三看繩的粗細,以3、4毫米為宜,有的搓繩人耍小聰明,搓得太粗了,最后只能賤賣作為修草舍時系草苫用。雖然一斤茅草繩只能賣幾毛錢,但也能補貼一下家用。

隨著風脫水蘿卜干被窖池鹽脫水替代,蘆簾的用量也大幅減少,許多農戶留存的蘆簾,只是在春季曬筍干菜或冬季曬、縫棉被時偶爾用用。健在的搓繩老人,有時作為消遣時間偶爾搓搓,并編織成蘆簾賣給有需要的人,只是那條板凳腳上深深的拉繩痕跡,記載著昔日搓繩的歲月。
- 上一篇:“變廢為寶” 章程村貧困戶編草繩月入千元
- 下一篇:搓根草繩過一“冬眠”